犹太人一词常与二战期间德国的残忍行径联系在一起,紧随其后的是主要由犹太人构成的国家——以色列。然而,在2025年初,以色列学者科恩博士在一次电视访谈中的一次发言,又将“犹太人”和“屠杀”这两个词紧密地联系起来。
然而,这次故事的主角不再是德国,而是转向了美国。他宣称:“美国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对犹太人实施大屠杀的国家。”
那么,科恩博士的这一言论有何依据?美国真的有可能这样做吗?
科恩的观点确有可循,其根源需追溯到美国的反犹太主义历史。具体而言,19世纪见证了第四次排犹潮的高涨,其中沙俄的排犹反应尤为激烈,这一现象自16世纪就已存在。
17世纪的沙皇彼得大帝曾表达过,他不愿接纳犹太人,认为他们会对沙俄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这一多国对犹太人的排斥政策,促使大量犹太人从欧洲迁徙至美国,寻求一个能够安顿和庇护的家园。
遗憾的是,尽管美国接纳了这些犹太移民,却并未以真心相待。许多美国人持有与17世纪沙皇俄国相似的看法,认为这些“新来者”意在扰乱他们的日常生活。
犹太人主要擅长商业活动,而非从事农业等实体经济,这导致他们似乎在抢夺美国商人的生计,因此遭到排斥似乎有一定的合理性。
直至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美国反犹太主义的迹象愈发显著。1880年,一些地区的旅馆甚至挂出了“禁止犹太人入住”的标识。
到了20世纪末期,这种状况愈发恶化。起初,街头经常可见反犹太主义的传单,言辞恶毒。直至1913年,一位犹太裔工厂经理利奥·弗兰克被错误指控犯下谋杀罪。
然而,法院判决罪行完毕后,那位犹太经理尚未有上诉的机会,便遭到了暴徒们的私刑,惨遭杀害。
令人难以置信的并非仅仅是这起冤案的本身,更令人震惊的是,当时有一些美国人听闻此事后,竟然鼓掌叫好。
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当时美国民众对犹太人的强烈反感和歧视情绪。随后,美国犹太人面临的生活困境愈发严重。直至1930年经济大萧条时期,整个美国社会普遍陷入贫困。
为了平息民众的不满情绪,美国政府迫切需要寻找一个替罪羊。显然,政府自身并不适合作为替罪羊,而美国民众也不愿意承担这一角色。因此,犹太人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承担这一责任的替罪羊。
在牧师查尔斯·考夫林的鼓动下,美国的反犹太情绪急剧升温。这一波情绪的高潮直至二战结束后才逐渐平息,此后,美国对犹太人的反感主要在私下流露,鲜有公开表露。
这种情绪的主要表现是对犹太人在教育机会和工作场所的歧视,例如在大学录取和企业招聘中,犹太人往往难以获得足够的名额。
目前,美国民众中反犹太情绪再度激增。2024年春季,美国众多高等学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紧张氛围。
以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等美国一流学府为例,这些校园的草地上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帐篷。帐篷中居住的学生们手持“解放巴勒斯坦”、“犹太人控制美国”等类似标语牌。
这场风暴表面上聚焦于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在加沙地带的冲突,以及与巴勒斯坦政治派别哈马斯的武装对抗。然而,其深层次原因实则源于根深蒂固的反犹太情绪。
根据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8月,仅在加沙地带,就有超过3.8万名巴勒斯坦人因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而丧生,其中绝大多数是普通民众。
报道将现场的画面通过多种社交渠道迅速传播至全球,美国年轻一代亦是通过这些渠道获取了相关信息。鉴于以色列的主要居民是犹太人,这一事件亦侧面证实了美国民众心中根深蒂固的,将犹太人视为“入侵者”的看法。
因此,在反以色列与反犹太人被视为“类似”的模糊观念的笼罩下,美国年轻一代中兴起了一股反犹太情绪的热潮。
学生们通过分发传单、悬挂横幅、组织抗议活动等激烈行动,使得美国的众多大学成为了反犹太主义的主要受害地。这不仅对犹太学生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影响,同时也波及到了整个社会层面。
在美国,右翼政治势力尤为突出,其核心信仰是美国白人的优越性,因此,来自外部的犹太人群体也成为了他们的主要目标。
尽管左翼政治团体主张抵制种族主义,但他们对以色列和犹太人的不满情绪逐渐显现,最终他们也加入了反犹的阵营。
随着舆论压力不断升级,2024年5月,美国国会批准了《反反犹太主义意识法案》。该法案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未直接驳斥美国民众的反犹太主义观点。
相反,它将“反犹太主义”的概念进行了区分。尽管政府在此方面已经做出显著让步,但在美国民众看来,这某种程度上是对他们“言论自由”的限制。因此,该法案的实际效果并不显著。
根据最新数据,2024年美国发生了2000起反犹太事件。进入2025年5月,华盛顿以色列大使馆遭遇不幸,一名极端反犹太分子开枪射杀了馆内两名工作人员。这一事件再次将反犹太主义与反以色列情绪紧密联系起来。
美国的反犹太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与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情况存在相似之处。
在那个时期,德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承受着沉重的赔款负担,导致民众生活状况显著恶化。街道上充斥着失业的工人和贫困的退伍军人。
德国货币正急剧贬值,以至于普通民众几乎连一块面包都难以负担。
在这种艰难情况下,德国当时的一个政党将主要攻击目标指向了犹太人,并提出了种族主义观点。
他们坚信犹太人是导致所有困境的根源,指责他们“入侵”了德国,并“掠夺”了德国的财富。
这一信念让陷入困境的德国人民迅速找到了发泄的出口,德国国内的反犹太情绪迅速升温,随之而来的是反犹太暴行的不断增多。
简言之,德国的反犹主义现象将反犹太主义与仇富心理交织在一起,而美国的反犹主义则将反犹太主义与反以色列立场相结合。这两种情况都使得反犹太主义情绪在一种不明确的观念框架中达到了高潮。
科恩博士的言辞实际上是在对美国目前存在的反犹太主义现象发出警告,他的观点与全球多数人相一致,均不希望残酷的历史再次上演。他强调,暴力并非解决争端的途径,我们不应让仇恨蒙蔽我们的双眼。许多问题仅需通过增进理解和加强交流来得到解决,唯有如此,世界才能减少冲突,增添和平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