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初的一次北京签售活动中,59岁的钢筋工刘诗利因接受陈行甲赠书并与之拥抱的视频而走红网络。
随后开设了抖音账号并迅速吸引了数千粉丝,然而,其账号签名却引发了人们对“团队炒作”的猜测。
在我看来,这一事件的热度实际上揭示了社会的偏见。老刘每天凌晨五点在工地上寻找工作机会,闲暇时还会骑上两小时自行车前往书店。
他对农机技术的研究同样投入,同时热爱古诗词,甚至曾在《北京文学》杂志上发表过一篇上万字的文章。他总是将指甲修剪得整整齐齐后才翻开书籍,以免弄脏了书页。
这些细节已由媒体进行了核实。
然而,有些人却不愿意相信农民工能够阅读,反而认为这是摆拍和炒作的行为。
央视公开发声,明确指出“读书并非只有富人才能享有”。
在签售活动现场,工作人员主动为他安排插队,而读者们则自觉地为他让行。
陈行甲自述其“眼神纯真”,并立即留下联系方式以便进一步联系。
这些情感真挚无比。
然而,当我在抖音上开设了一个账号,并刚刚挂上了“陈行甲新书发布会意外同台者”的签名时,我的关注列表中突然出现了“扛书包编辑部”。有网友发现这个账号之前发布过六条与此相关的推送,其文案之专业仿佛出自一个营销团队。
画风突然转变——从感动转向嘲讽,似乎在说“又要开始带货了”。
最引人注目的双重标准就在这里:白领们发布读书笔记被认为是文艺的表现,而农民工阅读书籍却需要证明自己的清白。
有人质疑他曾任村小教师的说法是虚假的,但初中学历又如何,难道就不能教育农村的孩子?难道建筑工人就不能拥有写作的能力吗?
在那些质疑声中,或许隐含着“你不该置身于此”的傲慢态度。
陈行甲所说的“记录职业生涯的最高荣誉”这句话,被不断引用。
真正的赞许应当是:等到工地完工后,能够随手拿起一本书来阅读,那时,路人眼中便不会再觉得这是件稀奇事。
目前的这种喧嚣,归根结底,不过是因为物以稀为贵。
唯有当阅读成为一种不因身份而区分的自由,那时,热搜榜上便不会再出现带有“农民工”标签的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