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变幻无常,即便退场仍试图保持影响力。据《以色列时报》报道,特朗普在24日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了一段剪辑视频,再次引发争议。面对美国的这种态度,伊朗似乎早已预料到,于是在6月25日,伊朗国防部长向中国寻求支持。
尽管特朗普已经宣布停火,但以色列和伊朗以对方违反停火协议为由,再次爆发激烈冲突。特朗普虽然指责两国均违反了协议,却特别要求以色列保持冷静。这一行为再次显示出美国急切希望“退场”的意图。表面上看似突如其来的停火,实际上涉及三方各自的利益考量。
首先,美国方面,特朗普选择适时收手,主要是出于对中东局势可能失控的担忧,避免美国失去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从特朗普个人的角度来看,不希望被动卷入一场全面的地区战争。如果伊朗下定决心对美国进行大规模报复,美国将面临巨大的应对压力。因此,减轻压力符合美国的利益,同时也能平息国内对特朗普滥用权力的质疑。
以色列与伊朗双方均不希望陷入长期冲突。尽管以色列对伊朗的打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自身经济也承受了巨大损失。同时,伊朗持续的导弹攻击对以色列的军事和日常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伊朗的导弹储备并非无穷无尽,加之美国长期的制裁,伊朗在后续补给上一直面临难题。
在这种背景下,三方均能“各得其所”,这一动机揭示了停火结果的脆弱性。据北京日报报道,特朗普于6月25日再次发表重要声明,暗示“伊以冲突可能再次爆发,或许很快”。特朗普并未说明原因,但他明确表示,美国将继续对伊朗施压,不会介入石油市场,也不会因内塔尼亚胡的反对而放弃与伊朗的对话。这表明美国不再打算直接介入,目前看来,美国似乎也没有直接介入的必要。
主要因素是伊朗的核设施遭受了打击。伊朗外交部发言人于25日确认,美国的B-2轰炸机成功击中目标,导致伊朗的核设施遭受重大损害。这是伊朗首次对此事作出正面回应。而承认这一事实的诱因,很可能源于特朗普在24日社交平台上发布的一段视频。尽管该视频因恶搞歌曲而引起争议,但它也部分地消除了外界对摧毁行为的质疑。由于美国和以色列一直没有提供直接证据,这一争议视频的发布具有重要作用。
特朗普在北约峰会上指出,伊朗的核计划已经倒退数十年。如果没有核武器作为王牌,伊朗的威慑力将大幅下降。尽管战争可以避免,但防范措施是必要的。一方面,特朗普再次发出警告,威胁称如果伊朗重启核计划,美国将再次发动袭击。另一方面,内塔尼亚胡对伊朗保持高度警惕,特朗普关于“伊以冲突可能很快再次爆发”的警告并非无的放矢。在伊朗已经遭受一波重磅武器打击的情况下,该国需要恢复,并在“重振”期间寻求中国的支持。
从表面来看,以色列与伊朗冲突爆发后,中国采取了两项主要行动:迅速撤离侨民以及进行外交斡旋。这两项举措不仅体现了克制,更有助于阻止冲突升级。撤离侨民是为了确保平民的安全,而斡旋则是为了阻止进一步的冲突。在此过程中,外交部长王毅分别在14日和18日与伊朗代表进行了沟通,明确表达了中国立场,并呼吁双方停火。对于即将到任的伊朗新任驻华大使,中国方面再次重申反对任何侵犯伊朗主权的行为,并表示愿意为地区和平与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面对美国逐渐退出舞台的局面,伊朗对局势持谨慎态度。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中,伊朗渴望信任中国。国防部长阿齐兹·纳西尔扎德在25日与中方会面时,直接表达了对中国继续维护正义并助力缓解地区紧张局势的期望。伊朗充分认识到中国在其中的努力,并对中国的理解与支持表示感激。同时,伊朗也希望中国能够介入,保障其国家安全。
实际上,伊朗真正担忧的是不确定性。长久以来的冲突逐渐削弱了伊朗与以色列之间的战略信任。表面上看,普遍期望的和解背后,实则揭示了伊朗的妥协。促使伊朗作出这一选择的,是巨大的损失。据白宫透露,在停火后,伊朗通过卡塔尔主动向美国传达信息,表示不会对美国发起进一步的攻击。尽管特朗普表示愿意重启谈判,但谈判的具体条件尚不明朗。在停火行动的背后,该协议更像是一份美国单方面的声明,美以两国对伊朗仍然保持着警惕。当前伊朗的状况无法承受新一轮的强烈打击,这或许正是伊朗希望中国主持公道的根本原因。